刘藻又道“我在椒房殿,悄悄地为我们举办了一场婚礼,可是这又有何意味?你我仍是疏远于人前,大汉的中宫依旧空悬,难道只是得片刻欢愉,待欢愉过去,仍旧是空空荡荡地各据空榻?”她说罢,眼中浮现歉然,与谢漪道,“想必那时谢相也甚无奈?不过是为了我高兴,陪着我演下去,兴许那回的婚礼,在谢相眼中,与孩子们过家家酒没什么两样,大概还有些可笑。”
“不是……”谢漪忙道。
刘藻摇了摇头,打断她“不必说了。”她长叹了口气,自嘲地笑了笑,道“终究还是劳烦谢相与我一同烦忧了。但谢相不必过忧,再过些时候,我自然就想通了。”
将心事都吐露出来,倒像是将自己剥得干干净净的,由人评论。刘藻更觉得难堪,也不愿再在谢漪面前待下去,她说了一句“我先回宣室。”便举步离去。
走出十余步,刘藻还是无法让自己心神俱静,她心中乱得很,只想着谢相会如何看她,她可曾认真正视过她的情意。
她说了这些话,谢相恐怕会趁机与她分开。
她那样在乎她的声名,在意她的天下,在意百姓苍生。她们分开,自然是利大于弊的,她们分开,就再也不必担忧她的名声因立后而受玷污。
刘藻还是忍不住回了头,谢漪还站在原处,眼睛竟是红的。刘藻有一瞬间狂喜。谢相心中是有她的。这念头一生出,她又像是被浇了一盆凉水。
谢相心中自然是有她的,她从来就很在意她。但她未必在意她们间的情意。
刘藻神色漠然,转身而去,步子迈得更快了。
谢漪看着她走开,直至没了人影,方徐徐举步,往宫外去。
一路上,不住遇上宫人。丞相是一国宰首,且常入宫,宫人们自是识得她,一见她,便退到路旁,弯身行礼。谢漪知晓,倘若她有失礼之举,不必三日,便会传得人尽皆知,大臣们都会猜想,她在宫中是否与皇帝生隙,猜想发生了什么大事,竟使丞相连仪态都顾不上。
她只得维持端仪,举止如常,连行走的速度,都不得有异常。她一路端着,出了宫门,车驾已在等候。侍从上前,御者打开了车门,谢漪走入车中,端正地坐好。
车门自外关上了,光线阻隔了大半,车中昏暗下来。谢漪挺拔的脊背终于屈下,她合上眼,忍耐了片刻,眼泪仍是顺着眼角滑落。
刘藻的话语像是施了巫术,在她脑海中不住回荡,她的模样,笑着的,低落的,假装可怜索求拥抱的,都不住浮现。谢漪缓缓地弯下身,将脸埋入手心,肩膀不住地耸动。
之后又过三月,刘藻仍是不曾私下召见谢漪,谢漪寻过她几回,但刘藻都不愿开口,回回都提不起什么兴致,连多看谢漪一眼都不曾。谢漪也只好默默地陪她坐上一会儿,便告退离去。随着时日过去,她甚至想,她是否该为陛下物色一个新丞相,倘若陛下当真退却了,她也不适合再留在长安。
每每念及此,谢漪便会想到李琳,她向陛下吐露心意,陛下不曾当面拒绝,那之后呢?她们可有私下见过?
直至六月中,昭帝忌辰,李琳随驾。
刘藻立在祭坛上,正肃而立,庄严下拜,百官随着她一齐下拜。
祭典毕,刘藻走下祭坛,身上的衮服都被汗水浸透了。
六月已是炎热,单单行走于日头下,都受不住骄阳灼晒,更不必说穿着厚重的衮冕了。刘藻的额头两颊都淌着汗,大臣们也没好到哪里去。
幸而近处有宫室,殿中备了冰与饮品,供君臣消暑之用。刘藻率群臣入殿。
殿宇不算大,仅容得下二三十人,官阶大的,入殿伴驾,官小的,自然只能继续在阳光下曝晒了。
刘藻摘了平天冠,置于几上,令人奉上酸梅汤,她记着谢漪这几日正逢月事,不能饮冰,便与胡敖叮嘱了两句,谢漪的那盏酸梅汤中便去了冰。
昭帝忌辰,自是肃穆庄重的大事,然而天况炎热至此,若再板着脸,寂静而坐,不免沉闷。
几名弄臣便说起笑谈,来为君臣解闷,引得众臣皆笑得前仰后俯。刘藻也有些笑意,李琳见此,便自告奋勇,也说了一则奇闻逗趣。她说得不如弄臣生动,但刘藻也笑了笑,夸了她两句。
李琳明显很是欣喜,望向刘藻的眼睛中都闪着亮光。这些自然都落入了谢漪眼中。谢漪低眸,望着地,心中的伤口越来越深,仿佛永远不能愈合了。
众人兴致越发高昂,李闻却忽然走到谢漪身旁。谢漪就坐在御座之下,与皇帝靠得极近,见他过来,刘藻也望向这边。
李闻朝着谢漪,开口道“今日昭皇帝忌辰,当年昭皇帝驾崩,因膝下无嗣,引来不少动荡。下官不免视为前车之鉴,时时警惕。陛下后宫空置,皇夫人选迟迟无着落。此事还得谢相拿个主意,劝一劝陛下。”
话语一毕,殿中寂静。人人都望向谢漪。
第102章
这大殿之上,皆是重臣,多少都能揣摩皇帝心意,自然不会不知,皇帝不愿择立皇夫。她对皇夫一事,闭口不提,几乎称得上深恶痛绝。故而众臣虽急,也不敢轻易提及此事,唯恐触了皇帝的霉头,皇夫立不成不说,自己还受陛下责备。
众臣齐齐望向谢漪,听她如何应答。
刘藻也看了过来,李琳神色紧张,看了看皇帝,又望向祖父,满面忧色。